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推动商业保理服务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1-06-17 08:46:49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忠言

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基础,是应对危机和长期发展的需要。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加快完善安全发展体制机制,补齐相关短板,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万千市场主体构成一个个相互联结、紧密联系的产业链供应链,链条环环相扣,若一个环节阻滞,上中下游企业则无法运转。资金融通即是这当中的重要一环。众所周知,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历来是政府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一方面是中小微企业因缺乏不动产抵押融资可获得性不足,另一方面是大量沉睡的应收账款等动产资源亟待唤醒。数据显示,2020年末,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达16.41万亿元,同比增长15.1%。如何撬动应收账款成为融资利器,商业保理大有可为。

作为国际通用贸易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重要组成部分的商业保理,以债权人转让其应收账款为前提,依托核心企业与上下游链条企业之间的真实交易,可以帮助企业将应收账款提前“变现”,也有助于打通供应链上下游“任督二脉”,促进产业链各环节畅通运转。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充分发挥商业保理功能作用疏通企业资金堵点,加快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有序顺畅运行,对于畅通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自2012年国内首批试点以来,商业保理行业历经起步探索、快速发展和整顿严监管等阶段。初期及其后市场主体由点到面、遍地开花、迅猛发展。从2015年末到2018年末,全国已注册商业保理法人企业及分公司数量从2767家增加至11541家,保理业务量从2000亿元增长至1.2万亿元。随着2018年商业保理公司经营和监管职责由商务部正式划归银保监会,行业粗放无序发展至此终结,开启了统一规范有序监管的新局面。2019年10月银保监会印发《关于加强商业保理企业监督管理的通知》后,各地普遍收紧注册政策并加快存量企业清理规范工作,保理企业陆续出清。截至2020年末,全国商业保理法人企业总数下降到8305家。

纵观行业发展,商业保理在飞速发展的同时,行业沉疴顽疾客观存在的事实亦不容忽视。诸如行业企业良莠不齐,空壳失联僵尸企业占多数,在营企业在发展模式、风控合规、人才等方面存在掣肘;税负重、会计处理存分歧;监管规制、政策支持亟待跟进补位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行业监管趋严、清理规范背景下,一边是存量企业出局离场,一边是行业巨头、核心企业乃至国企央企或新设或增资入局加码商业保理。如南方航空、小鹏汽车、字节跳动等分别投资设立商业保理公司,国新保理、大唐保理等分别增资10亿元、3亿元拓展保理业务等。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月18日,国资委《央企名录》共列示的97家央企中已有37家央企设立保理公司。缘何如此?经过近10年的发展,市场有基础、监管有质效、前景有可期。从市场规模看,到2025年我国商业保理业务规模预计达到3万亿元人民币。从监管层面看,通过行业清理整顿,将进一步引导商业保理企业依法规范经营,净化发展环境,助力行业有序发展。从法治环境看,今年5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合同篇专设保理合同一章,尤其是将商事债权转让(保理)规则入“典”,提升了保理合同立法位阶,无疑为行业发展带来重要机遇。

困境与希望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对此,需要企业、监管、政府等多方联动,进一步加快破除行业发展桎梏,在推动商业保理回归本源、支持实体和发展壮大自身的同时服务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首先,企业层面,守正创新防风险。坚守合规底线,健全公司治理机制,完善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内控执行力,将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的全过程、各环节。把握创新生命线,切忌贪大求全,专注细分市场和垂直领域,从提供基础融资服务向提高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转变;同时,强化金融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通过构建智能风控模型有效识别资产真实性和客户风险信号,提升风险控制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其次,监管层面,寓管于服促发展。加快失联、空壳、僵尸企业出清,在行业清理整顿基础上,适时制定出台商业保理监督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商业保理企业市场准入、退出、业务经营和监督管理规则;压实地方金融监管责任,把好事前准入关,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提升非现场和现场检查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检查的质量和效率。再次,政府层面,政策扶持优环境。破解商业保理行业发展桎梏,需财政、金融、税务协同发力。分类施策,奖优限劣,对市场表现好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提供费用减免、贷款贴息,以及引进人才、鼓励科研等方面的专项补贴。拓宽融资渠道,支持银行保险机构与优质保理企业开展合作,提高保理企业融资可获得性和增强风险抵御能力;支持符合条件的商业保理企业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缓解业务拓展资金瓶颈。此外,应明确商业保理行业适用增值税制度细则,以解决税负增重和部分重复征税等问题。

(作者单位: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


推动商业保理服务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6-17

□忠言

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基础,是应对危机和长期发展的需要。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加快完善安全发展体制机制,补齐相关短板,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万千市场主体构成一个个相互联结、紧密联系的产业链供应链,链条环环相扣,若一个环节阻滞,上中下游企业则无法运转。资金融通即是这当中的重要一环。众所周知,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历来是政府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一方面是中小微企业因缺乏不动产抵押融资可获得性不足,另一方面是大量沉睡的应收账款等动产资源亟待唤醒。数据显示,2020年末,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达16.41万亿元,同比增长15.1%。如何撬动应收账款成为融资利器,商业保理大有可为。

作为国际通用贸易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重要组成部分的商业保理,以债权人转让其应收账款为前提,依托核心企业与上下游链条企业之间的真实交易,可以帮助企业将应收账款提前“变现”,也有助于打通供应链上下游“任督二脉”,促进产业链各环节畅通运转。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充分发挥商业保理功能作用疏通企业资金堵点,加快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有序顺畅运行,对于畅通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自2012年国内首批试点以来,商业保理行业历经起步探索、快速发展和整顿严监管等阶段。初期及其后市场主体由点到面、遍地开花、迅猛发展。从2015年末到2018年末,全国已注册商业保理法人企业及分公司数量从2767家增加至11541家,保理业务量从2000亿元增长至1.2万亿元。随着2018年商业保理公司经营和监管职责由商务部正式划归银保监会,行业粗放无序发展至此终结,开启了统一规范有序监管的新局面。2019年10月银保监会印发《关于加强商业保理企业监督管理的通知》后,各地普遍收紧注册政策并加快存量企业清理规范工作,保理企业陆续出清。截至2020年末,全国商业保理法人企业总数下降到8305家。

纵观行业发展,商业保理在飞速发展的同时,行业沉疴顽疾客观存在的事实亦不容忽视。诸如行业企业良莠不齐,空壳失联僵尸企业占多数,在营企业在发展模式、风控合规、人才等方面存在掣肘;税负重、会计处理存分歧;监管规制、政策支持亟待跟进补位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行业监管趋严、清理规范背景下,一边是存量企业出局离场,一边是行业巨头、核心企业乃至国企央企或新设或增资入局加码商业保理。如南方航空、小鹏汽车、字节跳动等分别投资设立商业保理公司,国新保理、大唐保理等分别增资10亿元、3亿元拓展保理业务等。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月18日,国资委《央企名录》共列示的97家央企中已有37家央企设立保理公司。缘何如此?经过近10年的发展,市场有基础、监管有质效、前景有可期。从市场规模看,到2025年我国商业保理业务规模预计达到3万亿元人民币。从监管层面看,通过行业清理整顿,将进一步引导商业保理企业依法规范经营,净化发展环境,助力行业有序发展。从法治环境看,今年5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合同篇专设保理合同一章,尤其是将商事债权转让(保理)规则入“典”,提升了保理合同立法位阶,无疑为行业发展带来重要机遇。

困境与希望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对此,需要企业、监管、政府等多方联动,进一步加快破除行业发展桎梏,在推动商业保理回归本源、支持实体和发展壮大自身的同时服务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首先,企业层面,守正创新防风险。坚守合规底线,健全公司治理机制,完善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内控执行力,将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的全过程、各环节。把握创新生命线,切忌贪大求全,专注细分市场和垂直领域,从提供基础融资服务向提高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转变;同时,强化金融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通过构建智能风控模型有效识别资产真实性和客户风险信号,提升风险控制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其次,监管层面,寓管于服促发展。加快失联、空壳、僵尸企业出清,在行业清理整顿基础上,适时制定出台商业保理监督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商业保理企业市场准入、退出、业务经营和监督管理规则;压实地方金融监管责任,把好事前准入关,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提升非现场和现场检查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检查的质量和效率。再次,政府层面,政策扶持优环境。破解商业保理行业发展桎梏,需财政、金融、税务协同发力。分类施策,奖优限劣,对市场表现好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提供费用减免、贷款贴息,以及引进人才、鼓励科研等方面的专项补贴。拓宽融资渠道,支持银行保险机构与优质保理企业开展合作,提高保理企业融资可获得性和增强风险抵御能力;支持符合条件的商业保理企业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缓解业务拓展资金瓶颈。此外,应明确商业保理行业适用增值税制度细则,以解决税负增重和部分重复征税等问题。

(作者单位: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