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寿险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阵痛期”

发布时间:2021-07-12 09:38:14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刘延辉

近日,银保监会消保局向相关银行保险机构下发了《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了针对所有消费者(不仅是60岁以上老人)包括网销、电销、面销等销售方式中都需进行可回溯管理,继今年4月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人身保险市场乱象治理专项工作的通知》后,又一重要文件已呼之欲出。

事实上,2017年以来(除2020年新冠疫情影响配合落实“六保六稳”外),监管部门以寿险销售治理为重点的整治市场乱象和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发文已不下十余个,“防乱治乱”一直是监管的重中之重,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一直是监管部门始终如一的目标,毫无疑问,以我国寿险业乱象标本兼治、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严监管周期将持续较长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 2018年以来,(与严监管相伴随)我国寿险业面临较为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包括主要寿险公司在内的保费增速同比均出现一定程度下滑,许多寿险公司新单价值负增长,新契约业务增长面临较大压力。

以上因素叠加,我国寿险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阵痛期”,应做好今后较长时间内过“紧日子”和“过冬”的准备。

我国寿险业进入严监管周期与寿险业高质量转型发展在时间上重叠并非偶然,一方面彰显了监管部门引导行业规范发展和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坚定决心;另一方面,更是我国寿险业自身发展所处的阶段、内外部环境及其自身发展规律使然。

从外部环境看,首先,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达18.7%(与2010年相比上升了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3.5%,至2025年,我国老龄化程度将超过20%,2045年将达到30%以上,人口年龄结构和区域结构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人口老龄化、人口年龄结构和区域结构的变化、人口红利的消失等势必对我国寿险业产生重要影响,寿险业顺势而为、调整业务布局、业务着力点和产品结构,势在必行。

其次,近年来,我国城乡各项社会保障愈加完善,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范围速速扩大,全国各主要城市均推出“惠民保”,等等,这些对寿险业的替代效应亦不容小觑。

从我国寿险业内部来看,首先,必须承认,一方面代理人佣金制度是市场乱象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多年来寿险业对代理人渠道的路径依赖、粗放经营和短期行为一直没有根本改观,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这方面的“业绩红利”客观存在,尚未用尽。

笔者以为,从2020年开始,疫情的影响、科技和数字化的推动、人口结构和人们观念的变化、严监管措施的逐步出台等正在使局面出现根本变化。今后较长时期里营销员增员将面临较大挑战,以往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当前行业常常提及的营销员数字可能存在一定高估,许多处于有“名”无实状态,当前年轻人对营销员职业的认同感较之老一辈更弱。寿险业佣金制度改革和营销员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及分级管理已是大势所趋,必须实现从人海战术到产能驱动的转型,独立代理人制度就是这方面的有益尝试。

其次,保险业科技赋能和数字化尚处于初级阶段,在向科技要业绩和效率方面不及预期。当前,保险科技创新成果仍处于碎片化,其应用仍较大程度停留在表面,在对消费者精准画像、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及对原有流程再造以形成全新模式等方面尚处初级阶段,寿险业在向科技要业绩和效率方面不及预期。

第三,行业在大健康和医养融合、为消费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方面做了大量有益尝试。2012年至2019年我国健康险年复合增长率达30%以上,去年以来寿险中健康险仍保持较快增长。国内外的实践都证明,经济和保险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健康和养老需求空间广阔。

第四,对我国寿险业来说,要正视内外部环境的客观变化,苦练内功、主动适应。一方面,在产品方面从单一产品向综合性全方位解决方案转型。另一方面,在科技的助力下,更精准地了解消费者、实现精细化管理,解决消费者真实需求,不搞花架子,不搞销售误导和各种形式的短期行为,在产品销售更加便捷、保险保障更加全面、信息更加透明、理赔更加及时、价格更加优惠与可负担等方面下功夫,真正做到以消费者为中心,写好“保险+服务”这篇大文章。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在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较长时间内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个人和全社会的保险需求仍将长期处于较快增长周期。当前我国人均寿险保单件数为0.57件,相较于发达国家中日本的1.44件和美国的0.82件仍有较大差距。因而,我国寿险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并未根本改变,仍具有广阔发展空间,仍处于良好发展的机遇期。

(作者系中国保险学会研究二部负责人)


寿险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阵痛期”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7-12

□刘延辉

近日,银保监会消保局向相关银行保险机构下发了《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了针对所有消费者(不仅是60岁以上老人)包括网销、电销、面销等销售方式中都需进行可回溯管理,继今年4月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人身保险市场乱象治理专项工作的通知》后,又一重要文件已呼之欲出。

事实上,2017年以来(除2020年新冠疫情影响配合落实“六保六稳”外),监管部门以寿险销售治理为重点的整治市场乱象和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发文已不下十余个,“防乱治乱”一直是监管的重中之重,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一直是监管部门始终如一的目标,毫无疑问,以我国寿险业乱象标本兼治、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严监管周期将持续较长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 2018年以来,(与严监管相伴随)我国寿险业面临较为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包括主要寿险公司在内的保费增速同比均出现一定程度下滑,许多寿险公司新单价值负增长,新契约业务增长面临较大压力。

以上因素叠加,我国寿险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阵痛期”,应做好今后较长时间内过“紧日子”和“过冬”的准备。

我国寿险业进入严监管周期与寿险业高质量转型发展在时间上重叠并非偶然,一方面彰显了监管部门引导行业规范发展和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坚定决心;另一方面,更是我国寿险业自身发展所处的阶段、内外部环境及其自身发展规律使然。

从外部环境看,首先,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达18.7%(与2010年相比上升了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3.5%,至2025年,我国老龄化程度将超过20%,2045年将达到30%以上,人口年龄结构和区域结构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人口老龄化、人口年龄结构和区域结构的变化、人口红利的消失等势必对我国寿险业产生重要影响,寿险业顺势而为、调整业务布局、业务着力点和产品结构,势在必行。

其次,近年来,我国城乡各项社会保障愈加完善,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范围速速扩大,全国各主要城市均推出“惠民保”,等等,这些对寿险业的替代效应亦不容小觑。

从我国寿险业内部来看,首先,必须承认,一方面代理人佣金制度是市场乱象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多年来寿险业对代理人渠道的路径依赖、粗放经营和短期行为一直没有根本改观,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这方面的“业绩红利”客观存在,尚未用尽。

笔者以为,从2020年开始,疫情的影响、科技和数字化的推动、人口结构和人们观念的变化、严监管措施的逐步出台等正在使局面出现根本变化。今后较长时期里营销员增员将面临较大挑战,以往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当前行业常常提及的营销员数字可能存在一定高估,许多处于有“名”无实状态,当前年轻人对营销员职业的认同感较之老一辈更弱。寿险业佣金制度改革和营销员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及分级管理已是大势所趋,必须实现从人海战术到产能驱动的转型,独立代理人制度就是这方面的有益尝试。

其次,保险业科技赋能和数字化尚处于初级阶段,在向科技要业绩和效率方面不及预期。当前,保险科技创新成果仍处于碎片化,其应用仍较大程度停留在表面,在对消费者精准画像、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及对原有流程再造以形成全新模式等方面尚处初级阶段,寿险业在向科技要业绩和效率方面不及预期。

第三,行业在大健康和医养融合、为消费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方面做了大量有益尝试。2012年至2019年我国健康险年复合增长率达30%以上,去年以来寿险中健康险仍保持较快增长。国内外的实践都证明,经济和保险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健康和养老需求空间广阔。

第四,对我国寿险业来说,要正视内外部环境的客观变化,苦练内功、主动适应。一方面,在产品方面从单一产品向综合性全方位解决方案转型。另一方面,在科技的助力下,更精准地了解消费者、实现精细化管理,解决消费者真实需求,不搞花架子,不搞销售误导和各种形式的短期行为,在产品销售更加便捷、保险保障更加全面、信息更加透明、理赔更加及时、价格更加优惠与可负担等方面下功夫,真正做到以消费者为中心,写好“保险+服务”这篇大文章。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在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较长时间内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个人和全社会的保险需求仍将长期处于较快增长周期。当前我国人均寿险保单件数为0.57件,相较于发达国家中日本的1.44件和美国的0.82件仍有较大差距。因而,我国寿险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并未根本改变,仍具有广阔发展空间,仍处于良好发展的机遇期。

(作者系中国保险学会研究二部负责人)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