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逐步破解生猪生产的金融痛点

发布时间:2021-08-09 08:59:06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欧永生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其中明确提出要“稳定生猪生产”。7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了稳定生猪产能的措施,促进保供稳价,增强猪肉安全供应保障能力。中央的种种举措表明生猪生产不是一件小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猪生产国和消费国,生猪产业的稳健运行是涉及乡村振兴和城乡居民生活安定的大问题。

本轮“猪周期”自2018年6月开始,呈现出涨幅大、波动剧烈等特点,至2021年1月上涨阶段结束,至今开启了长达5个月的调整。进入7月,规模场出栏量或有缩减,季节性出栏断档略有显现,一定程度支撑猪价上行。目前生猪产能已从一度出现的严重滑坡较快恢复到正常年份水平。针对超强“猪周期”,金融监管等部门不断完善生猪稳产保供财政金融政策,创新金融支持模式,持续稳妥扩宽抵质押品范围,出台了规模养殖场建设补助、生猪良种补贴和贷款贴息等政策,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地经营权、养殖圈舍、大型养殖机械抵押贷款试点,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稳妥开展生猪活体抵押试点。不断提升能繁母猪和育肥猪养殖险的保险服务能力,鼓励保险产品创新,提高承保理赔环节中的科技运用,要求保险公司做好承保理赔,切实维护养殖场户合法权益。今年1月8日,大连商品交易所在国家相关部委、行业协会以及生猪实体产业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历时18年的研究论证,上市了我国首个活体畜牧期货品种——生猪期货。截至6月末,生猪期货累计成交量156.9万手,成交额达5731.6亿元,日均持仓2.5万手。已有34家期货公司联合11家保险公司及地方政府,开展了180余个生猪“保险+期货”项目,涉及生猪价格险、养殖利润险等多种形式,覆盖四川、河南等30个省市自治区,保障规模达54.74万余头生猪。金融行业的种种举措,更多是用市场化方式缓解“猪周期”波动,确保生猪供应和价格稳定,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

如何落实好中央的部署,需要金融机构更有针对性地破解生猪生产的痛点,合理引导预期,防止猪价大起大落,避免随意上“风口”,避免“肉贵伤民、肉贱伤农”。

要强化金融创新。生猪生产需要资金,而其痛点在于缺乏有效抵押物。因此,金融机构要密切跟踪当地优质养猪大户的生产经营情况,强化当地生猪市场的调查摸底工作,建立重点支持客户名录,有针对性地加强对生猪养殖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从客户实际情况和需求出发,因地制宜,大胆创新,敢于突破旧框架,引入新思路,如推行活猪抵押贷款、生猪交易订单贷、线上一次授信灵活贷等新品种、新模式,丰富和扩大生猪养殖融资渠道。鉴于当前生猪养殖行业上下游产业链条健全、国家补贴精准度和力度将会更大,金融机构要抓住这些新的有利条件,积极探索生猪行业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大力推广生猪补贴质押贷款,引导生猪合作社、龙头企业、协会、商会等组织设立金融风险补偿金,引导政府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加强对生猪养殖客户贷款的担保力度。

要有效防范风险。当前的生猪养殖可以说是效益与风险并存。灾害天气的发生,疫病难以有效控制,都使养殖户心存疑虑。市场价格的跌宕起伏,更是让养殖户缺乏信心。保险机构要加快建立与完善生猪保险体系,促进生猪生产发展。金融机构要引导养殖企业动态掌握养殖成本构成,根据企业自身状况选择适合的套期保值方案,利用金融工具如期货、期权、“保险+期货”等有效规避市场风险。“银行+保险+期货”实现银行信贷、农产品期货与农业保险的联动。在此种方式下,生猪养殖户获得了资金便利,通过保险降低养殖风险。保险公司通过期货市场减少自身可能面临的压力,有利于金融工具长期在生猪产业中发挥作用。

要夯实发展基础。当前,既要引导生猪养殖场户合理调整生产结构,又要加快生猪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利用好金融工具促进生猪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有利于实现生猪养殖行业的规模经济。在养殖场(户)数减少的情况下,适当培育规模化养殖场,提升整个生猪养殖行业的规模化水平,有利于降低单位养殖成本。当养殖规模化水平提高,金融工具介入的成本会相应降低。另一方面,要夯实金融基础建设。要鼓励引导屠宰、养殖大型企业参与大宗饲料原料期货市场和生猪电子交易,以培育市场厚度,增强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积极培育和发展生猪期货的机构投资者,建立完善、合理的投资者结构,以稳定生猪生产与消费,促进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山东潍坊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


逐步破解生猪生产的金融痛点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8-09

□欧永生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其中明确提出要“稳定生猪生产”。7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了稳定生猪产能的措施,促进保供稳价,增强猪肉安全供应保障能力。中央的种种举措表明生猪生产不是一件小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猪生产国和消费国,生猪产业的稳健运行是涉及乡村振兴和城乡居民生活安定的大问题。

本轮“猪周期”自2018年6月开始,呈现出涨幅大、波动剧烈等特点,至2021年1月上涨阶段结束,至今开启了长达5个月的调整。进入7月,规模场出栏量或有缩减,季节性出栏断档略有显现,一定程度支撑猪价上行。目前生猪产能已从一度出现的严重滑坡较快恢复到正常年份水平。针对超强“猪周期”,金融监管等部门不断完善生猪稳产保供财政金融政策,创新金融支持模式,持续稳妥扩宽抵质押品范围,出台了规模养殖场建设补助、生猪良种补贴和贷款贴息等政策,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地经营权、养殖圈舍、大型养殖机械抵押贷款试点,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稳妥开展生猪活体抵押试点。不断提升能繁母猪和育肥猪养殖险的保险服务能力,鼓励保险产品创新,提高承保理赔环节中的科技运用,要求保险公司做好承保理赔,切实维护养殖场户合法权益。今年1月8日,大连商品交易所在国家相关部委、行业协会以及生猪实体产业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历时18年的研究论证,上市了我国首个活体畜牧期货品种——生猪期货。截至6月末,生猪期货累计成交量156.9万手,成交额达5731.6亿元,日均持仓2.5万手。已有34家期货公司联合11家保险公司及地方政府,开展了180余个生猪“保险+期货”项目,涉及生猪价格险、养殖利润险等多种形式,覆盖四川、河南等30个省市自治区,保障规模达54.74万余头生猪。金融行业的种种举措,更多是用市场化方式缓解“猪周期”波动,确保生猪供应和价格稳定,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

如何落实好中央的部署,需要金融机构更有针对性地破解生猪生产的痛点,合理引导预期,防止猪价大起大落,避免随意上“风口”,避免“肉贵伤民、肉贱伤农”。

要强化金融创新。生猪生产需要资金,而其痛点在于缺乏有效抵押物。因此,金融机构要密切跟踪当地优质养猪大户的生产经营情况,强化当地生猪市场的调查摸底工作,建立重点支持客户名录,有针对性地加强对生猪养殖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从客户实际情况和需求出发,因地制宜,大胆创新,敢于突破旧框架,引入新思路,如推行活猪抵押贷款、生猪交易订单贷、线上一次授信灵活贷等新品种、新模式,丰富和扩大生猪养殖融资渠道。鉴于当前生猪养殖行业上下游产业链条健全、国家补贴精准度和力度将会更大,金融机构要抓住这些新的有利条件,积极探索生猪行业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大力推广生猪补贴质押贷款,引导生猪合作社、龙头企业、协会、商会等组织设立金融风险补偿金,引导政府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加强对生猪养殖客户贷款的担保力度。

要有效防范风险。当前的生猪养殖可以说是效益与风险并存。灾害天气的发生,疫病难以有效控制,都使养殖户心存疑虑。市场价格的跌宕起伏,更是让养殖户缺乏信心。保险机构要加快建立与完善生猪保险体系,促进生猪生产发展。金融机构要引导养殖企业动态掌握养殖成本构成,根据企业自身状况选择适合的套期保值方案,利用金融工具如期货、期权、“保险+期货”等有效规避市场风险。“银行+保险+期货”实现银行信贷、农产品期货与农业保险的联动。在此种方式下,生猪养殖户获得了资金便利,通过保险降低养殖风险。保险公司通过期货市场减少自身可能面临的压力,有利于金融工具长期在生猪产业中发挥作用。

要夯实发展基础。当前,既要引导生猪养殖场户合理调整生产结构,又要加快生猪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利用好金融工具促进生猪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有利于实现生猪养殖行业的规模经济。在养殖场(户)数减少的情况下,适当培育规模化养殖场,提升整个生猪养殖行业的规模化水平,有利于降低单位养殖成本。当养殖规模化水平提高,金融工具介入的成本会相应降低。另一方面,要夯实金融基础建设。要鼓励引导屠宰、养殖大型企业参与大宗饲料原料期货市场和生猪电子交易,以培育市场厚度,增强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积极培育和发展生猪期货的机构投资者,建立完善、合理的投资者结构,以稳定生猪生产与消费,促进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山东潍坊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