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商业银行如何支持碳中和

发布时间:2021-08-16 08:50:18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邓宇

当前,气候变化问题正在成为对全球经济金融和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挑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共识。

近年来,全球中央银行、国际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加强国际合作,设立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国内外绿色金融标准等,绿色金融发展已成为最重要的趋势。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全球ESG投资广泛兴起,据相关统计,2020年底,全球ESG管理资产规模超过1万亿美元。

我国在绿色金融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在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等领域跃居世界前列。据银保监会数据,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国内21家主要银行绿色余额达到12.5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达9.3%,其中绿色交通、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产业贷款余额占比超过70%。数据显示,我国在绿色债券市场中的份额为13.2%,位列全球第一。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紧跟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部署,大力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一些商业银行更是走在了前列。交通银行近年来创新推出长三角地区首笔碳配额质押融资、牵头主承销11.15亿元碳中和资产支持票据业务和5亿元英镑固息绿色债券等多元化业务类型,探索加大新能源汽车、低碳产业等支持力度;数据显示,交通银行2020年末绿色信贷余额超过3600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20.6%,绿色金融债券余额达200亿元。建设银行综合运用绿色债券、绿色产业基金、绿色信托、绿色租赁等工具加大绿色金融发展,在信贷管理上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信贷管理流程中嵌入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价及管理机制等;兴业银行构建以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绿色基金等为依托等集团化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推出排污权抵押贷款、碳资产质押贷款等新的信贷模式,满足了能源行业企业的信贷需求。

存在的短板

在“双碳”目标和新的绿色金融发展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加大了绿色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取得了突出成绩,并提出了新的发展模式,但是在新阶段助力支持碳中和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是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和相关制度安排仍有待继续深化。当前,人民银行正大力推进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商业银行既要紧跟监管部门的政策目标,也要看到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存在的一些不足。碳中和的实现依赖于传统能源转型和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对现有的银行信贷结构、信贷风险政策以及盈利模式带来较大变革,银行现有的金融体系需做好充分准备,加快转型,在此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转型不充分、制度设计障碍以及内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资产质量问题等,有待持续强化战略部署,加快补短板,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二是传统模式应注重平稳过渡,绿色金融服务和产品还有待加快创新。实现和达成碳中和的目标任务需要银行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传统意义上的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等业务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未来需要进一步结合碳中和的具体规划加强服务供给,包括信贷资产结构优化调整和非信贷资产业务的创新发展。当前支持传统能源和不符合碳中和目标任务的行业企业仍有一定比例,如何稳健有序退出、不搞“运动式”减排等有待进一步细化相关政策,同时新出现的能源企业行业更加重视知识产权、科技自主创新等,传统的信贷政策还无法完全匹配,未来需要进一步调整方案。

三是我国在绿色信贷产品的设计和绿色债券的发行模式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方面,当前的绿色信贷标准需要结合碳中和目标任务,特别是要与未来推出的国家层面的碳中和方案高度契合,目前有待加强规划设计;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绿色债券发行范围相对局限,国际化程度仍不算很高,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政策衔接还不够充分,包括与国际机构的合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实现的路径

由前述分析看,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绿色金融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和一些创新实践成果,已逐渐摸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特色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任务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但是,在新的发展阶段和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未来商业银行仍需要加大创新力度,从流程创新、服务产品创新以及数字化方面提出更多的可行性方案:

一是紧跟国家政策部署,助力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双碳”目标的提出具有战略意义,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紧跟国家政策部署,在发展绿色金融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在信贷政策、资产业务发展、盈利能力提升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向高质量方向迈进;注重研究绿色经济、低碳绿色产业的发展规律,包括绿色清洁能源、新能源等行业企业,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通过银行内绿色金融服务网络和体系大力支持相关行业发展;注意研究新旧能源行业企业的信贷政策过渡、风险防范和不良资产处置,做好传统能源行业企业存续信贷的调整,支持传统行业加快技术升级、生产工艺改造,通过支持并购重组、股权融资等实现平稳有序转型,对不符合绿色金融发展的相关行业企业要做好分类分层分级管理,进一步提升精细化信贷管理水平。

二是加快绿色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传统的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业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围绕碳中和的相关实践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部分商业银行开始了一些服务和产品创新,但是整体上还有不少商业银行对绿色金融的服务和产品存在供给不足。为此,一方面要深化对绿色金融服务的认识,将ESG的发展理念进一步贯彻到商业银行日常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ESG信息披露机制、绿色金融服务流程再造,以及通过金融科技手段在银行机构内实行低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运营,降低资源能耗、降低运营成本;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绿色产业基金、绿色信托、绿色保险等多类型资产业务发展,重点围绕传统能源行业企业升级转型,加大对新型能源行业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融入碳市场建设、碳金融开发、碳配额交易机制设计等,形成更加完善的绿色金融体系。

三是加大与国际金融机构紧密合作。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国情特色和本土实践价值,随着我国加大金融对外开放,特别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先进经验,包括欧盟建立的绿色金融标准、欧洲金融机构的ESG实践以及碳金融、碳贸易交易等,在绿色金融的标准、规则、交易机制方面的建设更为健全。为此,我国金融机构要借助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共识机制,特别是在央行与监管绿色金融协调机制以及各类国际合作框架内,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应走在前列,充分利用海外分行、子公司等渠道,善于引进和借鉴国际绿色金融先进经验,推进绿色信贷品种、绿色债券等国际发行,让更多国际金融机构参与其中,为海外机构投资者提供更加丰富的人民币碳金融产品配置。

四是注意防范绿色金融相关市场和行业风险。无论是传统的能源行业企业,还是新型的能源行业企业,在信贷资产质量和风险管理方面均较为复杂,包括信贷资产质量相对出现的不良率较高、风险管理的工具较少,新型能源行业企业则面临资产抵押较为困难、短期效益不高以及可能出现的技术创新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在大力推进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必须坚守风险防范的底线,在符合国家政策和监管规范的基础上,合理确立对碳中和相关产业的风险容忍度,并做好相关行业企业信贷风险质量缓释、不良资产处置等预期管理工作,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作者系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商业银行如何支持碳中和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8-16

□邓宇

当前,气候变化问题正在成为对全球经济金融和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挑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共识。

近年来,全球中央银行、国际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加强国际合作,设立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国内外绿色金融标准等,绿色金融发展已成为最重要的趋势。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全球ESG投资广泛兴起,据相关统计,2020年底,全球ESG管理资产规模超过1万亿美元。

我国在绿色金融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在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等领域跃居世界前列。据银保监会数据,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国内21家主要银行绿色余额达到12.5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达9.3%,其中绿色交通、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产业贷款余额占比超过70%。数据显示,我国在绿色债券市场中的份额为13.2%,位列全球第一。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紧跟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部署,大力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一些商业银行更是走在了前列。交通银行近年来创新推出长三角地区首笔碳配额质押融资、牵头主承销11.15亿元碳中和资产支持票据业务和5亿元英镑固息绿色债券等多元化业务类型,探索加大新能源汽车、低碳产业等支持力度;数据显示,交通银行2020年末绿色信贷余额超过3600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20.6%,绿色金融债券余额达200亿元。建设银行综合运用绿色债券、绿色产业基金、绿色信托、绿色租赁等工具加大绿色金融发展,在信贷管理上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信贷管理流程中嵌入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价及管理机制等;兴业银行构建以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绿色基金等为依托等集团化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推出排污权抵押贷款、碳资产质押贷款等新的信贷模式,满足了能源行业企业的信贷需求。

存在的短板

在“双碳”目标和新的绿色金融发展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加大了绿色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取得了突出成绩,并提出了新的发展模式,但是在新阶段助力支持碳中和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是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和相关制度安排仍有待继续深化。当前,人民银行正大力推进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商业银行既要紧跟监管部门的政策目标,也要看到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存在的一些不足。碳中和的实现依赖于传统能源转型和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对现有的银行信贷结构、信贷风险政策以及盈利模式带来较大变革,银行现有的金融体系需做好充分准备,加快转型,在此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转型不充分、制度设计障碍以及内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资产质量问题等,有待持续强化战略部署,加快补短板,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二是传统模式应注重平稳过渡,绿色金融服务和产品还有待加快创新。实现和达成碳中和的目标任务需要银行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传统意义上的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等业务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未来需要进一步结合碳中和的具体规划加强服务供给,包括信贷资产结构优化调整和非信贷资产业务的创新发展。当前支持传统能源和不符合碳中和目标任务的行业企业仍有一定比例,如何稳健有序退出、不搞“运动式”减排等有待进一步细化相关政策,同时新出现的能源企业行业更加重视知识产权、科技自主创新等,传统的信贷政策还无法完全匹配,未来需要进一步调整方案。

三是我国在绿色信贷产品的设计和绿色债券的发行模式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方面,当前的绿色信贷标准需要结合碳中和目标任务,特别是要与未来推出的国家层面的碳中和方案高度契合,目前有待加强规划设计;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绿色债券发行范围相对局限,国际化程度仍不算很高,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政策衔接还不够充分,包括与国际机构的合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实现的路径

由前述分析看,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绿色金融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和一些创新实践成果,已逐渐摸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特色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任务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但是,在新的发展阶段和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未来商业银行仍需要加大创新力度,从流程创新、服务产品创新以及数字化方面提出更多的可行性方案:

一是紧跟国家政策部署,助力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双碳”目标的提出具有战略意义,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紧跟国家政策部署,在发展绿色金融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在信贷政策、资产业务发展、盈利能力提升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向高质量方向迈进;注重研究绿色经济、低碳绿色产业的发展规律,包括绿色清洁能源、新能源等行业企业,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通过银行内绿色金融服务网络和体系大力支持相关行业发展;注意研究新旧能源行业企业的信贷政策过渡、风险防范和不良资产处置,做好传统能源行业企业存续信贷的调整,支持传统行业加快技术升级、生产工艺改造,通过支持并购重组、股权融资等实现平稳有序转型,对不符合绿色金融发展的相关行业企业要做好分类分层分级管理,进一步提升精细化信贷管理水平。

二是加快绿色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传统的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业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围绕碳中和的相关实践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部分商业银行开始了一些服务和产品创新,但是整体上还有不少商业银行对绿色金融的服务和产品存在供给不足。为此,一方面要深化对绿色金融服务的认识,将ESG的发展理念进一步贯彻到商业银行日常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ESG信息披露机制、绿色金融服务流程再造,以及通过金融科技手段在银行机构内实行低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运营,降低资源能耗、降低运营成本;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绿色产业基金、绿色信托、绿色保险等多类型资产业务发展,重点围绕传统能源行业企业升级转型,加大对新型能源行业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融入碳市场建设、碳金融开发、碳配额交易机制设计等,形成更加完善的绿色金融体系。

三是加大与国际金融机构紧密合作。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国情特色和本土实践价值,随着我国加大金融对外开放,特别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先进经验,包括欧盟建立的绿色金融标准、欧洲金融机构的ESG实践以及碳金融、碳贸易交易等,在绿色金融的标准、规则、交易机制方面的建设更为健全。为此,我国金融机构要借助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共识机制,特别是在央行与监管绿色金融协调机制以及各类国际合作框架内,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应走在前列,充分利用海外分行、子公司等渠道,善于引进和借鉴国际绿色金融先进经验,推进绿色信贷品种、绿色债券等国际发行,让更多国际金融机构参与其中,为海外机构投资者提供更加丰富的人民币碳金融产品配置。

四是注意防范绿色金融相关市场和行业风险。无论是传统的能源行业企业,还是新型的能源行业企业,在信贷资产质量和风险管理方面均较为复杂,包括信贷资产质量相对出现的不良率较高、风险管理的工具较少,新型能源行业企业则面临资产抵押较为困难、短期效益不高以及可能出现的技术创新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在大力推进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必须坚守风险防范的底线,在符合国家政策和监管规范的基础上,合理确立对碳中和相关产业的风险容忍度,并做好相关行业企业信贷风险质量缓释、不良资产处置等预期管理工作,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作者系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